秋分,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。
秋分之“分”為“半”之意。秋分之日全球大部晝夜均分,各12小時。秋分后,陽光直射的位置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,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。同時,按農歷來講,“立秋”是秋季的開始,到“霜降”為秋季終止,“秋分”正好是從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。
我國自2018年起,將每年農歷秋分設立為“中國農民豐收節”。
我國古人將秋分時節的十五天分為三候:一候雷始收聲;二候蟄蟲坯戶;三候水始涸。
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,秋分以后陰氣開始旺盛,所以打雷現象比較少了。由于天氣變冷,蟄居的小蟲開始藏入洞穴中,并用細土將洞口封起來,以防寒氣侵入。秋分時節降水量也開始減少,天氣干燥,水蒸發快,所以河湖中的水量減少,以致一些沼澤及水洼處干涸起來。
按氣候學上的標準,“秋分”時節,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廣大地區,日平均氣溫都降到了22℃以下,為物候上的秋天了。
秋分以后,隨著太陽位置南移,夜長晝短,地面接收的太陽輻射能減少,影響我國的北方冷空氣活動加強,氣溫下降較快。暴雨、大雨出現的機會很小,但降水日數卻減少得不明顯,正是“一場秋雨一場寒,十場秋雨好穿棉”。因為秋雨往往是冷空氣活動的結果,所以隨著一股股冷空氣的入侵,氣溫會越來越低。
此時正是秋收、秋耕、秋種“三秋”大忙時節,華北地區已開始播種冬麥,長江流域及南部廣大地區正忙著晚稻的收割,搶晴耕翻土地,準備油菜播種。干旱少雨或連綿陰雨是影響“三秋”正常進行的主要不利因素?!叭铩贝竺?,貴在“早”字。及時搶收秋收作物可免受早霜凍和連陰雨的危害,適時早播冬作物可爭取充分利用冬前的熱量資源,培育壯苗安全越冬。南方的雙季晚稻正抽穗揚花,是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,要認真做好低溫陰雨防御工作。
送秋牛、粘雀子嘴、放風箏、吃秋菜、喝秋湯、秋祭月……秋分之日習俗多多。
古有“春祭日,秋祭月”之說,秋分曾是傳統的“祭月節”。如今的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“祭月節”而來。
另外,秋季風變多,也是放風箏的好時節。